近日,教育部正式公布了《2025-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》。值得关注的是,"全国青少年心理成长知识与应用创新大赛"首次入选,成为白名单中首个专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国家级赛事。这一突破,体现了素质教育内涵的持续深化与拓展。
一、理念深化: 心理素养成为育人体系的核心要素 此次心理竞赛入选白名单,标志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正在迈向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。 在这一政策导向下,学生的情绪管理、社会认知、心理韧性等素养,将通过系统化的竞赛机制,实现从隐性特质到显性能力的转化。这种转化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,更预示着我国育人模式正在迈向关注全人发展的新阶段。 二、实践拓展: 为学校教育开辟多元发展路径 对于广大中小学而言,这一变化带来了多重价值: 在育人成果层面,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、实践调研、方案设计等多元形式,为学校提供记录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载体,让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变得可观察、可评估、可展示。 在师资建设方面,心理教师及相关指导教师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。他们能够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赛事,实现从"问题解决者"到"成长引导者"的角色拓展。 在特色办学维度,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本课程、社团活动、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,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,丰富学校的教育内涵。 三、科技赋能: 构建面向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将政策机遇转化为教育实效,需要创新的方法与工具支持。作为教育科技领域的探索者,我们始终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,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持续的支撑: 在学生成长维度,我们通过AI与大数据技术,将原本抽象的心理发展过程转化为可视化的成长轨迹。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学生的进步,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了理解学生、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。 在教师支持层面,我们致力于通过智能工具与标准化资源,减轻教师在材料准备、活动组织等方面的负担,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中,实现更有温度的教育互动。 在管理效能方面,数字化平台帮助学校构建起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,从活动组织到效果评估,从资源管理到成果沉淀,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滋养与培育。在政策与科技的双重驱动下,心灵伙伴期待与教育同仁携手,共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可能性,让每一个教育理念都能在校园中生根发芽,绽放出独特的教育价值。
